会议通知丨脑所/深港脑院暨院重广重2024年度学术年会

来源:发布时间:2025-01-10

  为进一步加强深港脑院和实验室学术氛围建设,促进团队之间交流与合作,提升青年学者的创新意识与开放式思维能力,中国科学院脑联结解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将在深圳先进院举办2024年度学术年会。

  会议安排

  嘉宾介绍

甘文标,深圳湾实验室神经疾病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曾任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主要聚焦于探索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和病理机制。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了经颅双光子活体显微成像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长时程活体观察动物的神经元突触变化和神经元电活动。在学习记忆、睡眠功能、小胶质细胞功能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证明了大脑皮层大部分树突棘能稳定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并能作为长期信息存储的结构基础。目前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NatureScienceCell 等杂志上发表了90篇文章,论文引用次数高达23000次。

刘凯,香港科技大学郑氏理学教授,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香港青年科学院成员,研资局研究学者。1998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06年在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获得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201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在2017年任副教授,2024年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调节神经轴突再生的机制

宋昆,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Max-Delbruck分子医学中心/柏林自由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2019年夏入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担任独立课题组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昆博士的课题组主要利用多种先进神经生物学技术并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不同小鼠模型上研究神经系统对各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主要关注在阐明神经系统代谢调节的机理。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多种代谢类疾病和免疫炎症类疾病的理解,并有助于为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徐敏,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语言和语言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 ,研究成果以第一 (包括共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Human BehaviourPNASDevelopmental Science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深圳市优秀青年项目等。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

何振宏,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深圳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荔园优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人才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博士。担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1项,面上课题3项。目前的研究涵盖了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主要采用多模态(脑功能磁共振,脑电,经颅磁/电刺激技术,眼动以及近红外)技术以及大数据研究(1)神经调控对情绪调节的干预;(2)抑郁、焦虑对社会决策和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影响;(3) 神经信号建模与可视化表达,神经网络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ical MedicineCerebral Cortex等期刊上,谷歌引用次数超过500次,H指数为11

程龙珍,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在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曾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独立课题组长。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助理教授。获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长期从事疼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与机械触诱发痛和阿片类药物镇痛和耐受相关的中枢神经机制,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含共同)/ 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Cell Reports等杂志上。